有人說,今年的浙江捲高考作文題“門與路”有思辨性。
  何謂思辨?
  《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前賢之論若明鏡,愚有“思辨”之三者也。
  “思辨”一,有“門”就必有“門檻”。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周洪宇曾指出:“我國現有600萬小學教師中,40%以上的公辦教師是由民辦教師轉過來的,40%以上的合格學歷教師是通過在職進修獲得的;在340萬初中教師中,30%以上的公辦教師是由民辦教師轉過來的,60%以上的合格學歷教師是通過在職進修獲得的。教師資格制度實施過程中把關不嚴,使教師隊伍良莠不齊,一些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綜合性、非師範類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其入職準備僅為普通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根本沒有教育實習,更談不上經過教師專業技能訓練,這些都大大影響了教育質量。”於是乎,結論:“提高教師準入‘門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教育學院吃飯的周教授之所謂“門檻”,似乎有風水學意義:“中國傳統建築中大門入口都會設有門檻,它在風水學中的作用是阻擋外部不利因素進入家中,並防止‘財’氣外漏。”
  呵呵,在一個“專科不如狗,本科滿街走,只有碩士研究生還可以暫時抖一抖”的瘋狂文憑國度,各地教育學院肯定獲利匪淺。有朋友直言,搞師資培訓的開寶馬與奔馳者大有人在,掛211與985中國教育特色招牌的教育學院似更當“刮目相見”了。
  “思辨”二,有“門檻”就必有“門第”。
  據說,“門第”一詞出於《魏書·世宗紀》:“而中正所銓,但存門第,吏部彞倫,仍不才舉。”其舊指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等。
  不知文首之“門檻”者,與“門第”相仿否?
  想來差不離!
  北京某出版社編輯張建安致力於:“文史哲的互相融通,以動態的觀念關註人物與事件的內外聯繫,努力揭示人心、人道的深層奧秘。”他那《低學歷的五大師》一書概述了梁漱溟、錢穆、沈從文、金克木、華羅庚的人生經歷及學術成就。梁漱溟、錢穆、華羅庚中學畢業,沈從文、金克木只上過小學,儘管他們接受的是滿清後期抑或民國初期的中小學教育,在常人眼中,很難想象他們能在文化上有大的建樹,但他們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早就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頂尖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文博專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
  這五位“門第”不高的大師,在未成為大師前讓有類這輩子恐怕難成大師的周洪宇教授樣僵化思維的人“評判”,一定難入他們的法眼。
  不妨來看看錢穆這位名為中學實質相當於小學學歷的國學大師:“七歲入私塾,因家貧輟學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歷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著述甚豐,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編,計56種54冊,約1500萬字。其中《先秦諸子系年》為代表作。”
  顧頡剛“伯樂”乃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中國曆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之一。
  幸虧顧頡剛不是周洪宇!
  幸虧“門第”不高的錢穆“初出茅廬”之際活在民國的教育環境里!
  當然,筆者並非以為中小學教師不要“合格”學歷。僅是覺得像周先生這般以《反就業與職業歧視法》建議而名聞遐邇的教授,應該心口如一;感到作為教育強勢(縱然是體制扶植的強勢),應當先清理教育環境之“淤泥”,再來收拾可憐之“蓮花”。
  錢鐘書的“格調”是“靜”。在品格修養上,要始終靜靜的恪守著完整的人格,這樣才能一生寵辱不驚;在治學風範上,要始終墨守“寂靜”,這是用心苦讀,潛心治學的重要條件。
  “思辨”三,有“門第”就必有“門面”。
  在一個教育註重“門面”而以學歷為“裝潢”的時代,整個教育的“格調”除了急功近利只能還是急功近利。
  教育部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培訓中心校長培訓班培養出來的校長,理論上該是“門檻”很高的,倘若實踐中確實,中國的中小學應試教育大抵不會如此轟轟烈烈甚或喪心病狂,以致高分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陸步軒畢業後竟然成了操刀賣豬肉的準屠夫。
  大多是些有關“門第”與“門面”的什麼玩意兒?
  有趣味諧音歇後語云:“烏龜爬‘門檻’——但看此一番(翻)!”
  有“門檻”、“門第”、“門面”的“門”,竊以為其“路”大抵坎坷,說“起點”過於自信而理想,講“終點”又太過自卑而現實;雖然“門與路永遠相連……”
  倘若我們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能夠真正懂得“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懂得“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懂得“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那該多好啊!
  文/金新  (原標題:門檻·門第·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n65rnzw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